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爽爽爽爽爽,精品一区二区国语对白,欧美亚一区二区

深圳全市勞動法免費咨詢熱線 : 198-4265-1889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廣東省勞動廳企業裁員、停產、倒閉及職工后續處理工作指引

2020-08-30 17:22瀏覽次數:26432次作者: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

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關于印發《企業裁員、停產、倒閉及職工后續處理工作指引》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勞動局、社會保障局),省直有關單位:

現將《企業裁員、停產、倒閉及職工后續處理工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印發給你們,請及時轉發所轄的基層勞動保障部門和有關單位,并向企業、勞動者和社會各界廣泛宣傳。

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積極貫徹《指引》,加強政策法規指導,引導企業盡量避免或減少解除、終止職工勞動合同,幫助企業規范裁員行為,督促停產、倒閉企業做好職工安置工作,認真落實失業人員社會保險待遇問題,及時提供優質的再就業服務,積極預防和快速處理勞動糾紛,切實保護企業和勞動者雙方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八日

 

企業裁員、停產、倒閉及職工后續處理工作指引

 

各類企業要積極應對國際金融風暴對企業用工的影響,承擔社會責任,規范用工管理,保持職工隊伍穩定,盡量避免職工失業。職工要理性認識當前的經濟和就業形勢,依法遵守企業內部規章制度,積極履行勞動義務,與企業共渡難關。企業應當按照法定條件和程序解除或終止職工勞動合同,職工應當按照法定程序理性維權,在政府、企業幫助下通過自身努力盡快實現再就業,共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一、企業裁員

本《指引》所稱的裁員,是指企業一次性裁減人員20人以上或裁減不足20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的10%以上的行為。

(一)依法裁員,避免或減少規模性集中裁員。

1. 企業要盡可能維持職工隊伍穩定。要采取積極措施克服生產經營的暫時困難,可根據生產經營情況,與職工協商變更工作崗位、工資報酬等勞動合同內容;可通過工資集體協商,建立工資能升能降機制;未安排職工依法享受帶薪年休假的,應統籌安排職工休帶薪年假;對符合《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情形的職工,應依法與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可通過開展職工在崗技能培訓,提高職工素質,儲備人才,抓住機遇促進轉型升級。

2. 企業確需裁減人員應依法平穩有序進行。要嚴格按照《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實施裁員行為。要事先與工會、職工和當地勞動保障部門溝通協調。不得裁減法定的特殊人員,優先留用法定的困難人員,注意保留技術和管理骨干。要避免大規模集中裁員,妥善處理好各項善后工作,防止因裁員的對象、程序、處置等違法而出現社會不穩定因素。

(二)依法規范裁員行為。

企業實施裁員,要按照以下步驟辦理:

企業自我確認是否具備裁員條件→梳理職工情況和擬訂裁員預案→啟動裁員程序→聽取本企業工會意見并制定裁員方案征求意見稿→召開全體職工大會并全面修改完善裁員方案→向勞動保障部門報告情況→正式實施裁員方案。

正式實施裁員方案=出具解除或終止證明+結清勞動報酬+支付經濟補償等法定費用+辦理檔案、社保轉移手續+整理保管用工材料

1. 實施裁員前,要自我確認是否屬于下列情形之一,否則不得裁員:

1)本企業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

2)本企業的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

3)本企業存在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情形,已經與職工依法變更了勞動合同,但仍然需要裁減人員;

4)本企業與職工在訂立勞動合同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已經無法履行。

如果無法自我確認是否符合裁員條件,各企業不要貿然裁員,要及時與所在地勞動保障部門溝通,得到勞動保障部門確認后再啟動裁員程序。

2. 確定可以實施裁員后,先梳理職工情況,初步確定裁員對象,擬訂裁員預案。組織工作人員對本企業職工情況進行全面梳理,掌握職工總數、用工性質、入職時間、勞動合同簽訂情況、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家庭經濟情況、傷病情況、月平均工資情況等;初步確定裁員對象和人數、優先留用對象和人數;對裁員可能產生的經濟成本進行全面測算,確保資金到位;對裁員可能產生對生產經營的負面影響和對社會的負面影響進行充分的分析評估,依法科學確定啟動裁員程序的時機。

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1)不得裁減的人員:

①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而未進行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的職工,或者是疑似職業病、還在診斷或者醫學觀察期間的職工;

②在本企業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并被確認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職工(提示:注意查閱《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

③患病或者非因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職工(提示:注意查閱《企業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醫療期規定》);

④處在孕期、產期限、哺乳期的女職工;

⑤在本企業連續工作滿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五年的職工;

⑥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2)裁員時須優先留用的人員:

①具有一定技術專長的職工;

②與本企業訂立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職工;

③與本企業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職工;

④家庭無其他就業人員,有需要扶養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職工。

3. 啟動裁員程序后,首先向本企業工會說明情況,聽取工會對裁員預案的意見,并進行修改完善,制定裁員方案(征求意見稿)。聽取本企業工會意見時,應當制作會議記錄,如實記錄工會意見,能當場解決,應當當場解釋答復或修改完善,由與會人員簽名確認并存檔備查。不能當場解決的,應當認真研究,并書面答復工會。

本企業沒有設立工會的,可直接進入下列第4步。

4. 召開全體職工會議,向職工說明情況,聽取職工意見,正式確定裁員方案。

召開會議前應當通知全體職工會議日期和地點,會議日期應當安排在正式解除勞動合同之日的30日前,對無法直接聯系的職工應當采取有效方式(例如掛號信函、郵政專遞等)通知其本人。

企業要在與會職工進入會場時組織書面簽到備查。

企業應當在會上向職工說明裁員背景(一般包括經營情況和資產狀況等)和裁員方案的具體內容和操作步驟,可采取會上當場聽取職工意見或會后收取職工書面意見等方式全面掌握職工對裁員方案的意見和建議。企業應當制作會議記錄備查。

會后應當對職工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梳理、分析,并可采取面談等方式與提出意見、建議的職工進行答復解釋,特別是要注意疏導存有異議的職工群體的情緒。如工會或者職工反映其中的被裁減人員符合法定不得裁減人員范圍的,企業應重新核實,情況屬實的不得裁減,情況不實的應答復工會或者職工。如工會或者職工反映其中的被裁減人員符合法定優先留用范圍的,企業應重新核實,情況屬實的應優先留用職工,情況不實的應答復工會或者職工。

企業要對職工提出的意見或建議逐一進行充分解釋或答復,確保職工無明顯對抗情緒后,正式確定裁員方案。

5. 正式實施裁員方案前,企業應當向勞動保障部門書面報告裁員工作準備過程和最終確定的裁員方案。書面報告中應說明企業裁減人員的理由、被裁減人員的基本情況、是否已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并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負責人和聯系方式等內容,附上裁減人員方案和相關證明材料。勞動保障部門對裁員事項提出意見或建議的,企業應當認真研究,依法逐一解決并作出書面報告,直至勞動保障部門最終認可。勞動保障部門對裁員工作直接介入協調處理的,企業應積極配合。

6. 在職工全體會議召開之日起滿30日并完成上述第45步驟后,可正式實施裁員方案。

1)企業應對被列為裁員的職工,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書面證明。書面證明中應當寫明該職工的工作崗位、勞動合同期限、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日期、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等內容。

2)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的生效之日足額支付全部勞動報酬。企業應當按照《廣東省工資支付條例》的規定,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當日結清并一次性向被裁減人員足額支付工資。

3)在被裁減人員完成工作交接之日,一次性依法足額支付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對符合條件的人員,還要支付傷殘補助、撫恤等法定費用。計算標準和方法參見后文。

4)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之日起15日內,為被裁減人員辦理檔案轉移手續,并依法辦理社會保險待遇申領手續和轉移手續。辦理方式參見后文。

5)收集、匯總被裁減人員的勞動合同文本、工資支付臺賬(包括能證明職工已領取相應工資的憑證)、勞動合同簽收公示表等文件資料(特別是注意保留被裁減人員的聯系方式),整理歸檔備查,至少保存二年。《勞動合同簽收公示表》應當按照《關于印發廣東省勞動合同簽收公示暫行辦法的通知》(粵勞社發〔200716號)的要求制作。

(三)優先招用被裁減人員。企業實施裁員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需重新招用人員的,應當通過企業保留的被裁減人員聯系方式,采取有效方式通知被裁減人員,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被裁減的人員。

二、企業停工停產

本《指引》所稱停工停產,是指企業非因勞動者的原因而停工停產的情形。

(一)企業決定停工停產時,首先應當向職工說明情況。企業非因勞動者原因而停工停產的,應當采取會議等方式向職工說明停工停產原因、期限、停工停產期間擬安排的工作任務情況和擬執行的工資支付標準等相關情況,聽取職工意見,并依法作出解釋答復。

企業在可能或已經出現停工停產情形時,請及時向所在地勞動保障部門反映情況,在勞動保障部門指引下做好預案,并將職工異常情況隨時報告勞動保障部門,共同確保停工停產期間的企業秩序與社會秩序的和諧安定。

(二)企業在短期停工停產期間的工資支付標準。停工停產不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最長三十日)的,為短期停工停產。

停工停產前的工資,應當依法正常結算支付。

停工停產開始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企業應當按照正常工作時間支付停工停產職工的工資。

(三)企業在長期停工停產期間的工資支付標準。停工停產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為長期停工停產。

企業還能安排職工從事部分生產任務但不飽和的,可以根據擬安排的生產任務情況與職工依法展開協商,對停工停產滿30日后次日起的工資標準進行重新約定,達成一致后簽訂書面的變更協議。實際履行期間,企業應按照新的協議,根據職工提供的實際勞動結算并支付工資。

企業已無任何生產任務可安排,職工不需要從事任何勞動的,企業應當按照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80%向所停工停產職工支付生活費。生活費的發放期限從停工停產滿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后的次日起直至企業復工復產之日止,或者到解除、終止勞動合同之日止。“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可向所在地勞動保障部門查詢。

(四)復工復產。企業應采取積極措施,盡快復工復產。

復工復產后,企業應繼續履行原勞動合同,或者結合復工復產后的實際生產經營情況,依法在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基礎上與職工重新約定新工資標準等內容,達成一致的,應簽訂書面的變更協議。

(五)無法復工復產而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企業經過努力認為確已無法恢復正常生產經營的,可依法實施裁員(參見前文)、破產或提前解散等,并按照本《指引》相關內容辦理職工安置手續。

三、企業倒閉

本《指引》所稱倒閉,是指企業因破產、被吊銷營業執照、被責令關閉、被撤銷或者企業自行決定提前解散等原因而終止企業主體的情形。

(一)企業出現倒閉情形的,應當向職工說明情況。企業應當采取會議等方式向職工說明倒閉原因、職工安置相關費用計發標準和依據等情況,聽取職工意見和建議,依法逐一進行解釋答復,特別是要做好存有對抗情緒的職工群體的說服解釋工作,避免引發群體性事件。企業應當按照法定標準,積極籌措資金。

(二)企業出現倒閉的,屬于《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的勞動合同終止情形,可與職工終止勞動合同。具體要做到:

1. 出具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企業應向每名職工出具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寫明勞動合同期限、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日期、工作崗位、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等內容。

2. 支付終止勞動合同時職工應當享受的補償、補助等法定費用。企業應當在終止勞動合同當日結清并一次性支付職工工資。企業還應依法支付職工經濟補償、傷殘補助、撫恤等法定費用。企業的資產變現所得,應優先用于支付上述費用。

3. 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相關手續。在終止勞動合同之日起15日內,為職工辦理檔案轉移手續,并依法辦理社會保險待遇申領等有關手續。辦理方式參見后文。

(三)國有企業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關閉破產的,應按照國家和省關于國有企業關閉破產的規定,妥善做好職工安置工作。其中屬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的,應參照省勞動保障廳《關于印發國有企業改革職工安置方案參考樣本的通知》(粵勞社辦〔2006407號)中的《中央駐粵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職工安置方案參考樣本》辦理(可到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網站http//gd.lss.gov.cn查閱)。

四、計發經濟補償的注意事項

(一)主要計發依據:

1.勞動合同法》;

2.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3.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勞部發〔1994481號);

4.廣東省勞動合同管理規定》(粵府〔199522號);

5.關于修改<廣東省勞動合同管理規定>第二十九條、三十條的決定》(粵府〔200340號)。

(二)簽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職工,在合同期滿后被終止勞動合同時經濟補償金的計發辦法。不符合《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規定的應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條件,且勞動合同期滿時因企業不愿維持或提高原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而被終止勞動合同的職工,除在本企業轉為合同制職工的1986930日(含本日)以前參加工作的原固定工(含干部)外,經濟補償年限應從200811日《勞動合同法》施行之日起計算。

(三)月工資的標準。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五、辦理社會保險待遇申領等手續

企業解除或者終止職工勞動合同后,應當辦理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的相關手續。其中養老、失業、醫療保險手續按以下程序辦理:

(一)養老保險手續。

1. 企業與職工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后,應盡快到參保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為其辦理減員停保手續。

2. 企業破產、倒閉的,應由留守人員辦理減員停保手續。

在上述兩種情形下辦理減員停保手續時,企業需提供《在職職工減員申報表》,解除、終止勞動合同通知書或職工處理審批表等減員證明材料。

3. 職工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后重新就業的,應由新用人單位到所在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為其辦理參加養老保險手續。

4. 鼓勵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后回原籍的農村戶籍職工,保留原參保地的養老保險關系,重新就業參保的,原繳費年限可以累計計算。農村戶籍職工也可由其本人到參保所在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退保手續,退保后終止養老保險關系,重新就業參保的,原繳費年限不能累計計算。

農村戶籍職工辦理退保時,需提供本人身份證或戶口簿原件和復印件及書面申請。

(二)辦理失業保險手續。

1. 申領就業失業手冊。企業解除或者終止職工的勞動合同后,須按廣東省就業和失業登記的有關規定,持《廣東省企業招用(解除)人員備案登記表》、解除勞動關系人員花名冊電子版等資料,向所屬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職工申領《廣東省就業失業手冊》(以下簡稱《就業失業手冊》)。

2. 辦理失業登記。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有就業要求且符合相關規定的失業人員,可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失業登記。

本地城鎮戶籍人員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就業失業手冊》、原企業出具的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證明書或生效的裁判文書等有關資料,到戶籍所在地或原單位所屬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辦理失業登記。

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和其他非本地戶籍人員在常住地穩定就業滿6個月的,失業后可以在常住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失業登記。

3. 申領失業保險待遇。

1)城鎮戶籍失業人員。符合領取失業保險待遇的城鎮戶籍失業人員,應當在終止、解除勞動合同或者勞動爭議的裁決、判決之日起60日內,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就業失業手冊》、原企業出具的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證明書或生效的裁判文書等有關資料,到受理其失業保險業務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申領失業保險手續。

2)農民合同制工人。農民合同制工人連續工作滿一年,單位已按規定為其繳納失業保險費的,在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后,可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原企業出具的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證明書或生效的裁判文書等有關資料,到受理其失業保險業務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一次性生活補助的申領手續。

3)未參加失業保險的失業人員。企業未參加失業保險或者擅自停止繳納失業保險費的,導致失業人員不能按規定享受失業保險待遇或者農民合同制工人不能按規定享受一次性生活補助的,失業人員、農民合同制工人可要求企業依法按照本人應當享受的失業保險金或者一次性生活補助總額的二倍給予一次性賠償。

4. 醫療保險的相關手續。對于符合當地政府醫療保險政策規定條件的職工,企業在解除、終止其勞動合同時,應按照當地政府規定的標準支付過渡性基本醫療保險金。

六、職工合法權益的維護

(一)職工投訴。

1. 投訴的渠道。職工對企業在裁員、停產、倒閉過程中存在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侵害其合法權益的行為,可以通過如下渠道進行投訴:

1)直接到當地勞動保障部門投訴;

2)撥打12333投訴咨詢電話和當地勞動保障部門公布的舉報投訴電話;

3)向當地勞動保障部門郵寄投訴信件;

4)開通網上投訴的地區,可通過電子郵件、勞動保障部門門戶網站舉報投訴專欄投訴。

如職工是因同一事由引起集體投訴,投訴人可以推薦代表投訴。

2. 提交的材料。職工投訴企業違反勞動保障法律、侵犯其合法權益時,需提交下列材料:

1)按要求填寫的《投訴登記表》。《投訴登記表》內容包括:投訴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工作單位、文書指定送達地址、聯系地址和聯系電話;被投訴企業的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建立勞動關系的情況;就投訴事項是否已申請勞動仲裁和提起訴訟;勞動保障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事實和投訴請求等事項。《投訴登記表》應有投訴人本人的簽章。

2)投訴人身份證明復印件(應提供原件核對)。

3)證明勞動關系和與投訴請求有關的事實證據。

屬于推薦代表集體投訴的,同時要求提交推薦人簽章的推薦委托文書和相關投訴材料。

投訴人書寫投訴文書確有困難的,接受投訴的工作人員應進行筆錄,由投訴人簽字。

3. 對投訴的受理。勞動保障部門對不屬于勞動保障監察事項的投訴,將及時提出不予受理的意見,并告知投訴人通過勞動爭議處理或者訴訟程序等其他途徑辦理;對應當受理的案件,從受理之日起依法按照勞動保障監察程序優先快速辦理。

4. 對違法行為的處理。對于職工的投訴,經查實企業存在拖欠工資、違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未依法支付經濟補償等違法行為,勞動保障部門將按照《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責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責令加付賠償金:

1)對企業未及時足額支付職工報酬的,由勞動保障部門責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責令企業按應付金額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標準向職工加付賠償金;

2)對企業違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的,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3)對企業違反規定未向職工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書面證明,由勞動保障部門責令改正。

(二)勞動爭議處理。

1. 勞動爭議處理范圍。職工與企業發生下列勞動爭議事項可以依法向有管轄權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1)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2)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3)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4)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5)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6)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2.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劃分。勞動爭議由勞動合同履行地或者企業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雙方當事人分別向勞動合同履行地和企業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由勞動合同履行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法律法規等另有規定的,按規定執行。

3. 勞動爭議仲裁時效。職工申請仲裁應在法律規定的仲裁時效內提出書面申請。如果勞動爭議發生在200851日前,職工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提出書面申請;勞動爭議發生在200851日后的,職工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1年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

4. 需提交的材料。職工申請勞動爭議仲裁需提交下列材料:

1)按規定填寫的《仲裁申請書》,申請書中寫明當事人基本情況(姓名、性別、民族、出生年月、原籍、現住址、聯系電話、確認無誤的通訊地址;企業的名稱、法定代表人姓名及職務、地址和聯系電話)、具體的仲裁請求及金額、事實和理由等。申請人通訊地址變更的須及時書面告知仲裁委員會。

2)提供身份證原件進行核對,并附相關證據材料。

3)向當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查詢、打印的企業法人注冊資料原件一份。

5. 推舉代表人。職工人數在30人以上的,應當推舉3-5名代表人代為參加仲裁活動,涉及承認、放棄、變更仲裁請求,代為和解、調解事項的,代表人應當告知并征求職工的意見。

6. 委托代理人。職工可以委托律師,近親屬,工、青、婦等社會團體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有正當理由經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許可的其他公民作為代理人。

1)代理人范圍。職工委托近親屬為代理人的,應提供當事人戶籍所在地公安機關出具的親屬證明或公證機關出具的親屬關系證明書。職工委托有關的社會團體或所在單位推薦人為代理人的,應提供社會團體或單位開具的證明。職工委托律師作為代理人的,代理人應提交律師事務所開具的所函,仲裁工作人員應查驗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代理涉及10名以上當事人的案件,需按《關于加強對律師代理重大群體性敏感案件監督指導的通知》(粵司〔2004208號)的規定報告當地司法局和律師協會備案。

有正當理由經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許可的其他公民,主要指:一是取得了法律職業資格證或律師資格證的公民;二是獲得企業法律顧問資格的公民;三是從事法學研究、教育工作的公民;四是從事勞動保障部門、工會組織、企業協會工作的公民;五是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法律工作者。

2)書面授權委托。職工委托代理人參加仲裁活動的,應按照規定填寫《授權委托書》,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代理人資格進行審查。

3)付酬問題。公民代理人參加勞動仲裁活動不得向當事人收取報酬。當事人與代理人應簽訂不收費的協議書,并提供給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不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供不收費協議,或者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有權取消其代理資格。

4)法律援助。職工經濟困難的,可以向司法行政部門申請法律援助(具體申請手續,可通過所在地的114查詢司法行政部門的聯系電話和地址后進行咨詢)。

七、失業人員培訓

(一)再就業培訓。登記失業人員憑《就業失業手冊》或《社會保障卡》、身份證等相關材料向當地勞動保障部門認定的職業培訓機構提出再就業培訓申請,接受再就業培訓服務,按規定享受一次性職業培訓補貼,其中就業困難人員通過初次職業技能鑒定(限國家規定實行就業準入制度的特殊工種),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可申請領取一次性職業技能鑒定補貼。

(二)創業培訓。失業人員有創業意愿的,可向當地勞動保障部門下屬的創業培訓機構提出參加培訓申請,參加創業培訓。其中登記失業人員、本省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者可按規定享受一次性創業培訓補貼,培訓合格的可繼續接受勞動保障部門提供的政策咨詢、創業項目推介、開業指導等“一站式”免費創業服務。

八、再就業途徑

(一)公益性職業介紹。失業人員辦理失業登記后,可參加當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組織的現場就業崗位信息發布會或專場招聘活動,根據自身就業意愿選擇就業崗位。

(二)技能崗位對接。失業人員辦理失業登記后,在參加現場就業崗位信息發布會后2天內未能就業或簽訂就業協議的,可前往原單位所在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參加由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組織的崗位對接活動。由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根據失業人員的專長,從發布的崗位信息中搜索匹配新的就業崗位,并提供落實政策、就業指導、再就業技能培訓等一站式的就業服務。

(三)就業援助。對參加技能崗位對接活動后仍未再就業且符合我省就業困難對象范圍的失業人員,可向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申請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等就業援助服務。

(四)自主創業。有創業愿望的失業人員可參加當地勞動保障部門開展的創業培訓,培訓合格后可自主創業,并按規定享受當地有關創業扶持政策,通過創業帶動就業。



深圳勞動仲裁律師網

    8次

    ? 2021 深圳勞動仲裁律師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備17004715號 津公網安備 120104020007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定县| 谢通门县| 于田县| 宁河县| 平阴县| 竹溪县| 乌审旗| 榆社县| 噶尔县| 上杭县| 聂荣县| 上虞市| 营口市| 磐安县| 邹平县| 汤阴县| 通江县| 叶城县| 翁牛特旗| 甘德县| 延安市| 新兴县| 卫辉市| 武邑县| 曲靖市| 大洼县| 勐海县| 庆安县| 雅安市| 赣榆县| 陕西省| 华蓥市| 西和县| 汾阳市| 四平市| 调兵山市| 蓬莱市| 临邑县| 富锦市| 英超| 永年县|